每到年初,民间总流传着各种版本的"官员出生月份排行榜"。笔者调取某智库收录的2018-2022年间新晋升省部级干部的公开资料发现,冬季出生的比例确实较为突出。在387个有效样本中,11月至次年1月出生者占比达34.6%,其中腊月(农历十二月)出生的就占12.8%。这个数据与某高校社会学院2019年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,该研究显示厅局级以上干部中冬季出生者比夏季出生者多出18个百分点。
在南方某省组织部的老干部座谈会上,多位退休厅官提到当地特有的"寅月升迁说"。命理师王先生解释:"正月建寅,寅为阳木主仁,正符合传统官员的品德要求。"而北方某市党校的培训教材里,至今保留着"辰戌丑未四库全,能掌印信坐高堂"的择日口诀。这些传统文化虽缺乏科学依据,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部分人的心理预期。
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年的研究发现,9月1日前出生的孩子,在入学年龄上普遍比年底出生的同学大8-10个月。这种"生理年龄优势"使得他们在求学阶段更容易获得表现机会,就像足球界的"相对年龄效应"。哈佛医学院的跟踪调查则显示,冬季出生的婴儿在母体孕育期经历夏秋两季丰富的蔬果供应,平均出生体重比夏季婴儿多出280克,这种健康优势可能持续影响终生。
现任某直辖市市长生于正月十六,其公开履历显示从科员到正厅用了15年,比同期干部平均快2.4年。但同样冬季出生的李姓副省级干部,却在县处级岗位上徘徊了11年。这种个体差异在组织部门的考核档案中比比皆是。中央党校某教授在访谈中提到:"与其关注出生月份,不如研究他们的工作日志——凌晨两点的会议室灯光比生辰八字更有说服力。"
笔者走访多个"官员村"发现有趣现象:山西某村近二十年走出7位厅级干部,其中5位生于仲夏。村民戏称是村口百年古槐带来了荫庇,实则该村历来重视教育投资,早在1980年代就设立高考奖学金制度。这种集体认知的偏差,恰恰印证了《社会心理学》中的归因理论——人们总是倾向于为成功寻找神秘注解。
翻看落马官员的忏悔录,出生月份从未成为他们的救赎理由。某位霜降日出生的副省级干部在庭审时说:"如果当年多想想立冬时父亲送我的《岳阳楼记》,而不是迷信所谓官运周期......"这个充满悔意的比喻,或许比任何数据都更具说服力。毕竟,在选人用人机制日益科学的今天,能经得起"政治三力"检验的,从来都不是出生月份带来的偶然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