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邻居老张确诊淋巴瘤,医生提到免疫细胞治疗时,他第一反应是“这得卖套房吧”。这种新技术确实让人又期待又犯怵。简单来说,免疫细胞治疗就是把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拿出来“军训”,让它们学会精准识别癌细胞,再回输到体内当“抗癌特种兵”。目前最火的CAR-T疗法,去年刚被纳入医保的奕凯达(阿基仑赛注射液),一针报价直接干到120万,这价格够在二三线城市买套房了。
国内目前获批的CAR-T产品,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两家企业的定价都在120万左右。别急着喊贵,美国同类疗法更离谱——诺华的Kymriah定价47.5万美元(约合340万人民币),吉利德的Yescarta也要37.3万美元。不过咱们也有接地气的选择,南京某生物公司的NK细胞回输治疗,6次疗程打包价8万左右,这差价简直像坐过山车。
去年参观过上海某细胞实验室才知道,培养免疫细胞比伺候祖宗还麻烦。全程得在GMP级洁净室里操作,培养箱里温度湿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质检项目多达上百项。更烧钱的是个性化定制——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“私人订制”,光基因改造用的病毒载体就能吃掉40%的成本。再加上动辄5-7年的研发周期,药企不卖贵点确实回不了本。
杭州李女士的经历挺有代表性。她先生去年用CAR-T治疗白血病,虽然医保报销了部分费用,但加上前后辅助治疗还是花了小80万。不过她算过账:“比起去美国治疗省了200多万,值了!”现在有些医院推出临床试验项目,像郑州某三甲医院正在做的TIL疗法试验,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能免费用药。但要注意,这些试验对病情分期、既往治疗史都有严格限制。
跟行业内的朋友聊过,普遍认为3-5年内会有价格“腰斩”。上海某药企正在研发的通用型CAR-T,如果能解决排异问题,成本能砍掉60%。江苏有家公司搞的自动化培养设备,把细胞制备时间从2周压缩到3天,人工成本直接降七成。不过要提醒大家,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那些“5万包干”的野鸡机构千万别信,去年曝光的河北某黑作坊,用的培养液居然是兑了生理盐水的假货。
决定治疗前至少要跑三家医院:公立三甲、外资医院和研发型药企直属机构对比。记得要看《细胞制剂质量检验报告》,重点盯CD3+细胞活率和无菌检测结果。现在有些商业保险开始覆盖细胞治疗,比如某安的健康险去年新增了CAR-T专项保障。最关键的是结合主治医生的评估——血液科王主任说过大实话:“对实体瘤患者来说,砸钱做CAR-T可能不如用PD-1划算。”